阎锡蕴|从工人到亚洲生物物理联合会首位女主席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阎锡蕴几经周折才闯进了生物物理的世界。
“科研有着无穷的乐趣”
起初,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反应体系中某种成分被污染所致,于是轮番更换各种试剂,不断重复实验,但结果依然如此。这让主要从事这项实验的博士生高利增很苦恼,觉得课题走进了死胡同。阎锡蕴却有了一个大胆设想:纳米级的氧化铁颗粒可能具有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这项成果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后,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发表综述,认为这是酶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当科学家不意味着要放弃生活中的美好”
阎锡蕴起初对理论完全不在行,只好从消毒、准备器械这些与医学沾点边的事情干起。不久,实验室一位老师生病休假。实验不能停,能不能让阎锡蕴接棒?起初阎锡蕴担心把实验做砸了,但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她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实验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家不禁为这个年轻人欢呼。
“第一次尝试,我发现做科研很有趣。”多年过去,阎锡蕴对那次实验记忆犹新。转眼一年多的实习结束了,是留在所里做研究,还是回到医院当医生?阎锡蕴犯了难。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
抖音号/科普熊猫
有一位博士生很努力, 但是三四年间换了5个课题仍然一无所获。有人劝她降低一些标准,阎锡蕴却总是摇头:“博士的标准不能降低。”看似不近人情的她实则对这位学生倾尽心血,除了实验室内的指导,还经常陪他在奥森公园散步交流。遗憾的是,这位学生始终进入不了状态,最终没能拿到博士学位。“您看似吹毛求疵,实则这是您最深的爱。”在给阎锡蕴的生日贺卡上,学生们写道。
纳米酶的发现便是如此。当年,阎锡蕴和团队发现了一个肿瘤新靶点CD146。此后,他们想把生物分子与磁纳米粒子偶联,探索肿瘤诊断的新方法。然而,实验中却出现了一个“诡异”现象:作为阴性对照的磁纳米粒子不可思议地与过氧化物酶底物发生了反应。
文章图片用于公益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回到工作中,阎锡蕴的认真却让学生们甚至有些“害怕”。平时开组会,从图表的展示方式到单位的大小写,阎锡蕴都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标准去要求。毕业论文学生修改十几遍是常事,多的达到20多遍。
直到2003年,阎锡蕴参加女科学家大会。看到那些同行不仅工作出色,而且着装得体,各具风采,她才意识到,原来女科学家也能如此美丽。
阎锡蕴,1957年2月生,汉族,博士,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亚洲生物物理联合会(ABA)主席、发展中国家女科学家组织(OWSD)中国委员会执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
自强、自信、自在,这是阎锡蕴时常挂在嘴边的女性“三自经”。在她看来,自强催人奋进,自信让人美丽,而自在,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阎锡蕴总是以亲身经历鼓励女性独立,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她组织了“女性与生物物理之美”系列讲座,为女科技工作者营造了一个“家”一样的互助氛围。
【来源:成都科协】
1977年,阎锡蕴考入河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为了提高科研能力,她来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实习,遇到了时任所长贝时璋,人生从此改变。
“人人都爱美,当科学家不意味着要放弃生活中的美好。”阎锡蕴微笑着说。但她坦言,过去自己并不注重服饰。“我总是3分钟梳洗完毕,然后直奔实验室。”
阎锡蕴很优秀。身为中科院院士的她,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是亚洲生物物理联合会成立以来的首位女主席。
严师出高徒。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些奖项标注着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样难得的是,两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先后发表论文,入选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阎锡蕴很优雅。一丝不乱的浅褐色短发,合体的中式服装,精致的耳坠,淡淡的妆容,年过六旬的她与常人想象中的女科学家有些不同。
文章来源:《生物物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wwlxb.cn/zonghexinwen/2022/0926/803.html
上一篇:作物生长对区域气候的反馈及生物物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孜孜探寻生物大分子奥秘